(这是王维系列的第12篇,朋友们可以从目录中找到“细读唐诗品唐史”专栏168股票配资平台,查看以往篇目)
命运刚刚给了王维一缕希望的曙光,却又很快无情熄灭。推荐王维的刑部尚书韦抗在开元十四年八月因病去世,这时候王维刚刚回到长安,王维的官职自然也就无人关心。似乎是为了让王维彻底死心,曾经助力王维科举的岐王李范也在这一年稍早时候薨逝。其实即便岐王尚在,王维也不敢再去拜谒了,毕竟,结交宗室,这才是他被贬谪到济州的真正原因。
就这样,王维在长安候任大半年之后,他没能像预期的那样留在京城担任京官,而是被安置到了淇上(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)做了一个小官。聊以安慰的是,这次在长安全家过了一个团圆年,二弟王缙科举登第后,仕途之路也比较顺遂。并且这次回京,王维结识了日后和他共同把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的孟浩然,相比科举落地求仕无门只能“坐观垂钓者”的孟浩然,王维至少是“上岸了”。
开元十五年(公元727年)的春天,王维再次离开长安,到淇上赴任。王维在赴任淇上的途中,写下了七古题材的《不遇咏》,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,还颇有一番愤世嫉俗的慨叹,这也是王维作品中比较少见的直抒胸臆。
《不遇咏》
展开剩余80%北阙献书寝不报,南山种田时不登。
百人会中身不预,五侯门前心不能。
身投河朔饮君酒,家在茂陵平安否?
且共登山复临水,莫问春风动杨柳。
今人昨人多自私,我心不说君应知。
济人然后拂衣去,肯作徒尔一男儿!
全诗共12句,每四句一转韵,诗意也随之转换。
开头四句紧扣“不遇”诗题,用第一人称的口吻,从向友人倾诉衷肠的角度,艺术性地总结了自己的不幸遭遇。这四句诗连用四个“不”字,串联起四个典故,并不是王维亲身经历,真的是去做了这四件事,而是艺术性的虚构,只为反复述说自己事事困顿,无一如意的境况。李白的《行路难》也是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,“欲渡黄河冰塞川”“欲登太行雪满山”并不是李白真的在渡河的时候结冰,登山的时候落雪,只是用来形容自己时运不济。
第一句中的“北阙”典故出自《汉书·高帝纪下》:“萧何治未央宫,立东阙、北阙、前殿、武库、太仓。”北阙原意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,大臣们在这里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,后来引申为“朝廷中枢”甚至是皇帝。“寝”在这里的字义不是“睡觉”,而是“搁置”。“不报”也并非是“不汇报”的意思,而是“不予批复、答复”。
第二句中的“南山”的出处有些争议,因为《诗经》中有很多关于南山的名篇,但是结合王维诗中的意境,应该出自西汉杨恽《拊缶歌》中“田彼南山,芜秽不治。种一顷豆,落而为萁”的句子。这四句的意思是:到南山去耕种,却致使田地荒芜。种下一顷豆子没有果实,只收获一堆豆秸。字面意思是说耕种,实际是暗讽朝堂昏庸,自己不肯同流合污,宁可不要这种富贵。
杨恽的父亲杨敞,最早是汉武帝托孤重臣霍光(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)的幕僚门客,一路追随霍光,先是辅佐汉昭帝刘弗陵,后来又废黜汉废帝刘贺为海昏侯,拥立汉宣帝刘询。杨敞因为受到霍光的赏识,一路升迁至宰相的位置,声名显赫,后世被弘农杨氏尊为开宗立派的一世祖,隋文帝杨坚就是出身弘农杨氏。
杨恽审时度势,摸透了汉宣帝打击权贵的心思,反其父之道而行之,揭露霍光的儿子霍禹谋反,霍家被灭族,杨恽也因功封为侯爵。不过,杨恽最终失去利用价值,先是被免官削爵下狱,后又被腰斩。杨恽的为人,和《拊缶歌》标榜的并不一致,所以有时候“文如其人”的说法也不尽然。
第三句中的“百人会”典故出自《世说新语》中的《宠礼》篇,记载了伏滔受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垂青的故事。大致意思是说孝武帝召集百人高会,还没有落座,就询问伏滔在哪里。后来“百人会”形容受到信任的重臣,王维在此反用这个典故,说自己不像伏滔那样受到重视,也未能成为朝廷重臣。
第四句中的“五侯”典故,出自《汉书》,汉成帝在同一天封舅舅王谭以及其他五人为侯,泛指权贵阶层,所谓“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”。“心不能”是说自己的本心不允许,做不到。
这四句的大意:
向朝廷献上自己治国安邦的良策没有答复,
那么就退隐躬耕吧,天时不顺也没有收成。
谋求出仕却不像晋武帝对待付滔那样重用,
我的本心不允许我奔走权贵之间阿谀奉承。
中间的四句则是实写,描述了自己飘泊窘迫的生活。其中“河朔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尚书》中,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,王维在本诗中借指自己任职的淇上。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,在现在的陕西兴平,诗中借指长安。“春风”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本意,引申为“恩泽”,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手法,所谓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。
这四句大意是:
来到河朔之地承蒙您招待我一起饮酒,
不知我远在长安的人平安与否。
多思无益姑且登山临水欣赏春光美景,
不再关心恩泽的春风是否会吹拂杨柳。
诗句两两对比,友朋欢聚与远行乡愁,春光美景与不问春风,这种强烈对比的背后是矛盾的心理,到底是喜是忧,王维也难以分辨。
最后四句转为抒怀,抒发了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。“徒尔”的意思是徒然、枉然、白白。“肯”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,一是表示肯定的“愿意、心甘情愿、乐意”,例如《诗经》硕鼠篇的“莫肯我顾”;二是表示否定的“岂肯、岂敢、不愿”,例如韩愈的“肯将衰朽惜残年”。王维本诗中用的是否定的词义。
这四句大意是:
今人和古人大多都很自私,
我对此心中不悦您应尽知。
我原意济世后再拂衣而去,
岂肯白白在世间做一男儿!
王维在本诗中,先是慨叹了自己过去的失意潦倒,然后表达了自己对现在的彷徨和矛盾,经历了两层低沉曲折后,最终还是抒发了昂扬高亢的人生理想,要济世致用后再拂衣而去,功成身退。
原来“诗佛”早就有这样一颗“入世渡人”的慈悲心168股票配资平台。
发布于:河南省掘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